大叶桉叶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建设工人摆渡人接线员他们的微光似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看得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_zx/emwsafw/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阮帅李华郑巍郑文王逸群共享联盟澥浦镇微融站戴旭光通讯员江歆廖婷婷

在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阮帅摄

绍兴越城区方舱隔离点建设团队

时间紧任务重,必须争分夺秒

货车运载着一间间集装箱活动房“排队”抵达,起重机的摇臂来回摆动,像“搭积木”一样将房间吊装成列……12月16日下午,天气湿冷,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斗门街道的方舱隔离点,一派忙碌的景象。

近日,越城区快速组建了方舱隔离点项目工作专班,越城区建设和交通运输局迅速召集相关部门和建筑企业,多点布局平行推进,迅速开建6个临时方舱隔离点。

“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在建设工地现场,浙江环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斌成一边说,一边指引工人挪开了一辆小货车,让运载着建材的大货车先行通过。

这里原本是一处闲置工厂,经过规划设计,将在空地上新建一批隔离用房,另有5栋闲置宿舍楼的房间也将进行改造,用于接收隔离人员,而吴斌成所在的团队就负责其中3栋宿舍楼的改造任务。

这几天,戴上安全帽和口罩,在建设现场到处走动查看情况,已经成为吴斌成的“日常”,“主要是看哪里需要协调和帮助,人员、材料、改建、装设等等,一个环节都少不了。”

吴斌成介绍说,接到这次紧急建设任务后,公司第一时间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每一个建设环节中带头实干,冲锋在前。作为一名党员,吴斌成也和工人们共同战斗在一线,“扎”在工地上。

“昨天大家一宿没睡,工人们两班倒轮流施工,目前所有墙面的粉刷工作已经顺利完成。”娄文荣是该宿舍楼改建项目涂料组的组长,记者遇到他时,他正在清点剩余的材料,经过这几日的高强度工作,他的嗓音早已沙哑。

在改建之前,这几栋宿舍楼原本的墙漆都已经老化脱落,需要全部刮除重新粉刷,破损的台盆、门窗需及时清理,还要重新接通水电、铺设地板、备齐家具,加上工期紧张,作业难度不小。为了能够顺利交付,现场多个工作小组同步推进交叉作业,共计多名工人齐心协力,势必啃下这块“硬骨头”。

深夜,大家坐在落满灰尘的台阶上,吃几口点心休息一会,马上又接班投入作业中,当时,整个工地在大功率照明灯的映射下,亮如白昼。

“还有多少集装箱活动房在路上?必须准时到位!”“订购的洁具到了吗?”在建筑工地另一侧的临时指挥部里,浙江中成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程明刚刚打完几通电话,来不及擦去眼镜上的雾气,便又被正在讨论建设方案的同事们拉了过去。

记者看到,指挥部里用木桌临时拼凑了6个工作位,其中一张桌上摊开一张巨大的设计图纸,上面画着整齐排布的长方形格子,每一个格子代表一个隔离房间,大家就围在桌边讨论建设方案。

程明伏在案边,不时拿起铅笔在图纸上圈圈点点,一次次提出方案,和驻扎现场的越城区建交局、区卫健委工作人员反复商量。

从前一天凌晨5时一直奋战在工地上,程明已经30多个小时没合眼了。“哪有时间休息,接电话都来不及,一点不夸张。”程明笑着说,这几天,自己平均每天要接打多个电话,联系供应商、统筹人员、货款交付等等,千头万绪。

和程明一样忙碌的人,在现场比比皆是。目前,工人昼夜施工,调用的65台运输车辆,挖机、推土机、铲车、压路机也全部到位施工,正迅速开展新一轮的土地平整工作。

“还远不到松懈的时候。”程明说,之后还要铺设管道、保障供暖、安装洁具等,面对寒潮降温,也要备好雨衣、雨靴等装备,在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的同时,争分夺秒赶进度,确保按时完成此次紧急建设任务。

孟祥宇正在接听隔离群众来电,记录需求。共享联盟澥浦镇微融站戴旭光摄

宁波镇海区澥浦镇党员孟祥宇

群众的诉求,我都记下了

最近,在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的集中隔离点,每天记事成了澥浦镇综治办主任孟祥宇的习惯,日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隔离群众提出的实际诉求。“因为疫情突如其来,很多隔离群众来到隔离点时比较仓促,而且隔离点物资也不可能应有尽有,因此,常常会碰到很多需要协调安排的问题。”孟祥宇说。

孟祥宇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他坦言,自己原先是个粗枝大叶的人,很多事情不会想得特别细。但在隔离点,群众的诉求事项都很具体,也都关系着他们的日常起居,甚至健康保障。因此,从值守隔离点的第一天起,孟祥宇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天要把接收到的诉求记录下来,把需求清单化、任务化、闭环化,对于群众提出的要求实行销号管理。“隔离群众离开熟悉的环境肯定会不适应,我们既要管好他们的健康安全,也要用细致的服务,舒缓他们的紧张情绪。”孟祥宇说。

12月7日开始记录以来,这本“小孟日记”已经记录了50余条诉求,其中,大部分都在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和解决,还有一部分通过协调也得到了有效的回应。

“同志,我做过大手术,牙齿也掉了,能不能给我准备一点稀饭、面条之类的食物。”居住在集中隔离点的邱阿姨,因手术关系,只能吃流质食物。到集中隔离点后,吃什么,就成了邱阿姨最关心的事情,于是她拨打了孟祥宇的电话,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了他。

接到邱阿姨的来电,孟祥宇马上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也立即将情况告知了后勤人员。由于集中隔离点的餐食是统一配送,原先的配送菜单里,没有适合邱阿姨吃的饭菜。考虑到邱阿姨的特殊情况,孟祥宇和同事们协商后,联系后勤保障组,决定每天单独为邱阿姨准备流质的“专属”餐食。

“小孟日记”的背后,其实是该隔离点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接力。这条服务线,以事件记录为起点,以事项销号为终点,背后是16名工作成员的集体努力。

“在这个隔离点驻点服务的,有镇里干部、医护人员、警务人员以及后勤人员等,大家根据各自职责,协同配合,提供24小时隔离观察、生活服务、心理疏导、安全管理等服务内容,而小孟记录的事情,既是群众的诉求,也是我们的工作指南。”澥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答复,也让隔离点的群众感到暖心。“是防疫工作者们无私的付出温暖了我们。”一位隔离人员有感于工作人员的细致周到,通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